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SIIT)是一种逆转早期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手段。针对强化治疗后应如何结合现有的临床证据及新型药物,制定个体化后续管理方案这一焦点问题,本刊特邀采访我国首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制定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延兵教授,带您走近共识,看SIIT如何逆转早期T2DM!
《国际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是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依然面临多重困境,对于目前胰岛素的应用现状,您有何见解?
李延兵教授
谈到胰岛素目前的应用困境,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患者的角度来讲,我国患者胰岛素治疗起始时机往往较晚,另外由于恐惧打针,担心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原因,导致长期治疗依从性欠佳。同时,有些患者还认为胰岛素治疗会成瘾,这些都是认知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从医生角度来看,部分医生未全面掌握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率较低,这方面需要予以改善。
目前,SIIT、生活方式减重和代谢手术治疗,均能够作为早期T2DM逆转治疗的主要治疗模式。其中SIIT在临床上应用于T2DM管理已经将近20年,且在2013年起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显著高血糖的规范干预手段之一。但由于缺乏指导性的指南和共识,SIIT在临床实践中水平参差不齐,患者的临床获益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国际糖尿病》
我国首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后简称“共识”)近日正式发布,“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话题热度直线上升。请问共识的发布主要针对哪些临床痛点,对SIIT逆转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李延兵教授
既往糖尿病治疗中,人们通常认为糖尿病是缓慢进展性疾病,且不可逆,但通过恰当干预,它实际上是“可逆”的。从疾病管理的角度而言,SIIT能够带来长期获益。糖尿病诊断后一年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可有效减少远期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还有死亡。其次,从疾病进程的角度,SIIT保护β细胞,逆转糖尿病。SIIT通过减轻高糖毒性和高脂毒性对β细胞和胰岛素靶器官的负面影响,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从患者角度考虑,共识发布可帮助树立患者战胜糖尿病的信心。SIIT能够解救严重高血糖状态,让患者凭借饮食控制和体育运动便能管理好血糖,这将会大大增加患者的长期抗病信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对患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最后,SIIT能使患者在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紧要关头,不抗拒胰岛素。多次、反复、短期的治疗,也为患者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将会更有信心。
《国际糖尿病》
共识开篇立意提出了T2DM逆转的定义,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糖尿病“逆转”?逆转等于治愈吗?应如何正确看待糖尿病逆转?
李延兵教授
SIIT结束后,后续血糖管理必不可少,同时我们也强调高度个体化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对强化治疗后的结局进行预判,同时考虑患者年龄、病程、血糖特点、胰岛功能、糖尿病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决策。
对于新诊断T2DM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是最佳状况,但仍应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对于已经接受多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强化治疗后的后续治疗方案目前证据仍不充分,具体方案因人而异。包括:维持原有治疗方案、维持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需继续胰岛素治疗、转换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或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RA治疗等。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加以选择,维持强化治疗后的血糖控制,使血糖达到长期管理的要求。
另外在强化治疗过程当中,低血糖是最大的“拦路虎”,也是影响血糖控制达标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治疗中,我们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口服降糖药利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可以从降糖机制上发挥互补作用,更有效地降低HbA1c,减少胰岛素用量,以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欧唐宁®中国注册研究显示,利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中国T2DM患者24周后,可以全面有效降低HbA1c和餐后血糖,对HbA1c的改善在各亚组中均保持一致,且无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利格列汀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非心脏手术住院的T2DM患者,与基础+餐时胰岛素的降糖疗效相当(P=0.162),且胰岛素用量和针次更少。
此外,多项研究证实利格列汀具有长期心肾安全性,联合胰岛素心血管安全性较好,不额外增加肾脏负担。而且利格列汀使用简便,一天一片,不受胰岛素注射时间影响,是胰岛素治疗的联合优选药物。
专家简介
李延兵教授
● 内分泌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 广东省卫生厅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
●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垂体学组副组长
● 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组长
● 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
● 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首席专家
● J Diabetes Res客座主编、Diabetes Metab Res Rev客座编辑、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副主编
●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
●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版本编号:2021-05-11
利格列汀片简要说明书信息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利格列汀片
商品名称:欧唐宁®
[规格]5mg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单药治疗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本品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与盐酸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 当盐酸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本品可与盐酸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联合胰岛素治疗(伴或不伴二甲双胍),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用法用量]成人推荐剂量为5mg,每日1次。本品可在每天的任意时间服用,餐时或非餐时均可服用。肾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肝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漏服:如果遗漏给药,建议患者在下次服药时不需服用双倍剂量。
[不良反应]在14项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合并数据集中,在接受利格列汀(n = 3625)的患者中有≥2%的患者发生并且比在接受安慰剂的患者(n = 2176)更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鼻咽炎、腹泻和咳嗽。利格列汀的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与安慰剂的相似。CARMELINA试验评估了在患有2型糖尿病并伴有确诊大血管和/或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中,利格列汀和安慰剂对照的心血管和肾脏安全性临床结果。其中3494例患者接受5mg利格列汀和3485例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利格列汀治疗患者中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整体发生率与安慰剂治疗患者相似。利格列汀的安全性数据与其之前已知的安全概况一致。对于本品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经验和上市后经验的不良反应,请参阅本品在中国最新批准的产品说明书。[禁忌]禁用于对利格列汀或本品的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诸如速发型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剥脱性皮炎、荨麻疹或支气管高敏反应的患者。
[注意事项]一般信息:本品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也不能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胰腺炎:当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服用本品,不能确定是否会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心力衰竭:利格列汀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研究CARMELINA研究显示,与接受常规标准治疗而未接受利格列汀用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利格列汀用药不增加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与已知会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合用:已知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会引起低血糖。因此,与利格列汀合用时,需要较低剂量的促胰岛素分泌药或胰岛素,从而减少低血糖的风险。超敏反应:包括:速发型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以及剥脱性皮炎。超敏反应通常主要发生在开始利格列汀治疗后最初3个月内,部分报告出现在首次给药后。如果疑似出现了严重超敏反应,中止利格列汀治疗,评估事件的其他潜在病因,并选择糖尿病其他替代治疗方案。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未进行过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影响的研究。但是,应提醒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风险,尤其是在和磺脲类联合使用的情况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使用本品的数据有限,不足以用于了解药物相关严重出生缺陷或流产的风险。妊娠期间糖尿病控制不佳对母亲和胎儿存在相关风险。关于人乳中利格列汀的存在是否会对母乳喂养婴儿或对产奶量产生影响,目前尚无相关信息。应结合母亲对本品的临床需求、本品对哺乳婴儿的潜在不良影响、母体基础疾病对哺乳婴儿的潜在不良影响,考虑哺乳对婴儿带来的发育和健康获益。
[儿童用药]尚未建立本品在18岁以下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老年用药]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评估利格列汀是CYP同功酶CYP3A4的弱到中等抑制剂,但是对其他CYP同功酶并无抑制, 也不是CYP同功酶的诱导剂。利格列汀是一种P-糖蛋白(P-gp)底物,在高浓度下,可以抑制P-糖蛋白介导的地高辛转运。利格列汀在治疗浓度下,不太可能与其他P-gp 底物发生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内评估利格列汀与CYP3A4、CYP2C9、CYP2C8、P-糖蛋白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的底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倾向性较低。
在处方前,请参阅本品在中国最新批准的产品说明书。
审批编号:MPR-CN-101403
有效期至:1/23/2025
视频审批号:PC-CN-102779
有效期至:12/26/2024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